**央行牵头定规则 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落地**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的跨境流动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在金融领域,数据的跨境传输更是关乎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对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近期牵头,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网信办、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共同发布了《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指南》的出台,是对当前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需求快速增长的积极响应。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外资金融从业机构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高效跨境流动,一直是金融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指南》的发布,无疑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为金融业的稳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央行在《指南》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早在2024年3月,央行便牵头成立了金融数据跨境专项工作组,深入调研跨境金融业务需求,梳理业务场景和出境数据项清单。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工作组最终形成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南》。这一过程中,央行不仅展现了其在金融监管领域的专业性和领导力,更为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指南》的内容涵盖了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的多个方面,包括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出境规则、跨境金融业务的合规要求等。针对跨境支付、跨境汇款、跨境开户、跨境购物等常见金融业务场景,《指南》结合实际情况,扩展形成了47项具体的可免予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的金融业务场景。这些规定不仅降低了金融从业机构的合规成本,还提高了跨境业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指南》还针对无法免于数据跨境相关合规义务,但基于实际情况又存在数据出境需求的场景,梳理形成了61项常见金融业务场景。连同可免于相关合规义务的活动情形,共同构成了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认可的具有出境必要性的108项金融业务场景。这一举措相当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统一开展了一次行业级的数据出境安全预评估,为后续配合国家网信部门高效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奠定了基础。
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指南》同样做出了明确规定。金融从业机构在向境外提供数据时,需充分评估并确保相关业务与数据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这一规定从源头上治理了潜在的风险隐患,避免了金融机构因自由裁量权过大而造成数据违规出境的情况。同时,《指南》还要求金融机构采取必要的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和技术措施,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指南》的发布,不仅为金融从业机构提供了清晰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还降低了合规成本,提升了跨境业务的效率和质量。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指南》的落地实施和不断优化,金融从业机构将更加清晰地把握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和要求,从而更加自信地参与国际竞争。
此外,《指南》的发布还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金融从业机构来华展业兴业。清晰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预期的经营环境,降低了其在华开展业务的合规风险。同时,这也将促进中资金融从业机构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合作方面,《指南》的实施也将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重要基础。通过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全球金融数据治理规则的协调与统一,我国将在全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环境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的制定过程充分考虑了金融业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新的问题和挑战可能会不断涌现。《指南》秉持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明确提出了更新优化机制。这一机制将确保《指南》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
总体而言,《指南》的发布是我国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回应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数据安全治理要求,还切实解决了金融行业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随着《指南》的落地实施和不断优化,我国金融业的数据跨境流动将更加安全、有序、高效,为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这也将为我国在全球金融数据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转载请注明来自后台登录,本文标题:《央行领航: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正式发布》